四九小说>古代言情>和草原之主和亲后>第12章 

  离开锦县的第三天,明珩一行人到达了清河县。到达清河县他们没有立即去找县令,先在衙门附近找了个客栈稍作休整,待到夜晚夜深人静之时才悄悄潜进了衙门。

  午夜时分,整个衙门笼罩在宁静之中。众人都已睡下,唯有后院的书房还透着点点微光。

  擎封撬开窗子,带着明珩从窗子里跳了进去,陆放之紧随其后,进来后又顺手关上了窗。

  清河县令蒋卓正在伏案书写澄州知府罪状,为此他特地支走了下人。明珩三人悄无声息出现在书房里把这个文弱书生吓得一屁股跌坐在了地上,手上还仅仅握着笔。

  “你、你们是什么人?”蒋县令半条命都快吓没了,第一反应就是澄州知府来杀人灭口了,回过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罪状书紧紧护在怀里,“是江知府派你们来杀我的?”

  明珩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县令还挺有胆子,安抚道:“蒋大人莫怕,我是从京都来的,奉陛下之命前来调查江太升。”

  “你们是陛下派来的?!”蒋县令惊喜,忙不迭从地上爬起来,整了整衣摆,抬手作揖,“下官蒋卓参见各位大人。”

  “大人无须多礼,”明珩叮嘱道,“我们此行是暗访,不便暴露身份,还请大人多多配合。”

  “下官明白,下官明白。”蒋卓,“各位大人深夜到访想必是为了掩人耳目,下官定不会声张。”

  明珩满意点头,视线又移到了蒋卓微微凸起的胸口处,“大人这么晚还在书房做什么?”

  “下官是为了这个。”蒋卓从怀里掏出罪状书递给了明珩。

  明珩接过看了起来:“罪状书?这些都是江太升犯过的事”

  “正是,”县令道,“江太升这人已然烂到了骨子里,在澄州二十余载,搜刮民脂民膏、勾结匪贼、贿赂同僚,无恶不作。澄州百姓怨声载道,无一不对他是恨之入骨,只盼着有朝一日能朝廷能将这恶人绳之以法。”

  明珩看着数十条罪状,心下颇为震撼。蒋卓递交给朝廷的那份奏折只笼统地说了一下江太升的罪状,远没有眼前这份来的触目惊心。

  明珩对澄州知府印象不深,只在几次地方官方上京述职的朝堂上见过几面,对他的唯一印象就是老实低调、胆子不大,说话做事唯唯诺诺,生怕出错似的。然而,在蒋卓这份罪状书里的江太升就像是换了一个人,贪财好色,自私奸诈,做尽了坏事。

  明珩看完气愤地把罪状书往椅子扶手上一拍:“这个江太升实在是猖狂至极!他在澄州为非作歹这么多年为何从没人上书弹劾?”

  蒋卓叹了口气,沉痛道:“天高皇帝远啊。说句大逆不道的,江太升在澄州就是个土皇帝,就连百姓最惧怕的凶残匪徒都与他称兄道弟,谁敢冒险去弹劾。更何况,江太升这人长袖善舞,心机深沉,这些年通过贿赂澄州各地官员笼络了人心,这些人与他都是一条船上的蚱蜢,没人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明珩看蒋卓:“听蒋大人这么说,你跟他们不是一路的?"

  ”自然。“蒋卓道,”下官是年前才被分配到澄州的,来这儿的时日并不算长,与他们并未深交。不过……江知府曾多次派人邀我去他府上一聚,说是给我介绍同僚认识,只不过,那些时日清河县雪灾肆虐,我忙着安置受灾百姓也无暇赴约,便没去成,如今想来实乃大幸。“

  明珩赞同点头——以江太升那谨慎的性子,为了避免自己的事被朝廷知道,若是有新官上任一定会第一时间先把人拉拢到自己这边,说不定还会不折手段,如此说来,这个蒋县令还真是幸运躲过了一劫。

  只是明珩还有一事不明:“我看这罪状书上写的是江太升二十多年来犯的事,可你刚来这儿不到半年,以前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蒋卓也不隐瞒:“不瞒大人,这些都是江太升的一个心腹告诉我的,否则我哪有本事知道这些。“

  “江太升的心腹?”

  “不错,”蒋卓道,“那个心腹是江府下人,自小随着父亲在江府长大。他爹是江府的管家,也是江太升的心腹,帮着他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五年前,管家病逝,他便子承父业,帮着江太升继续做事。原本江太升对他挺不错,他也忠心耿耿,一心为他做事。但后来他发现自己父亲当年并不是病逝而是被江太升下毒毒死的,以及他那早年间上吊自缢的娘也是被江太升逼死的。那人悲痛不已,不愿再为江太升卖命,于是逃出了江府。江太升知道后就派人追杀,后来受了重伤倒在田埂上被我的手下抬了回来。把他救起来后他跟我说起了江太升的事,求我将他的罪行告发至朝廷。”

  "那个人现在在哪?”

  “被我安置在一处很安全的地方,派了官兵日夜保护。”蒋卓问,“大人可是要召见他?”

  “他是关键证人应当见一见,只不过今日天色已晚,等明日吧。”

  “也好。”

  夜色渐深,蒋卓留众人在府衙歇息,等明日天亮了再一同去见证人。

  明珩正好想再仔细看看罪状书,便答应留下。

  蒋卓将三人安顿在客房后就回屋歇息了。明珩迟迟没有熄灯,坐在桌边对着那张罪状书翻来覆去地看。

  “殿下,该歇息了。”陆放之端了碗参汤进来,“殿下舟车劳顿,喝碗参汤吧。”

  “嗯。”明珩接过碗,将参汤一饮而尽,随后将空碗随手放在桌子上,问陆放之,“擎封呢?”

  “擎封先去睡了,上半夜我守着殿下,下半夜换他守。”

  “不用,你也去睡吧。这里很安全,不会有危险的。”明珩道,“赶了这么久的路你也累了,快去休息吧。”

  “属下不累。”陆放之一动不动。

  明珩劝不动也就随他意了,拿起罪状书继续看了起来。

  陆放之便站在他的旁边守着他,也不发出一点声音。不过陆放之的块头实在是太大了,即便是站在明珩的身后存在感都极强,以至于明珩无法不注意他。

  明珩看了几行字回头看陆放之,视线在触及他腰间的刀后却被吸引了注意:“这是弯刀?”

  “……是的。”

  “我能看看么?”

  陆放之解下刀递了过去。

  明珩接过刀细细端详。这把弯刀是玄铁打造的,很沉,明珩两只手举着胳膊肘还有些打颤。刀很朴素,无论是刀鞘还是刀身都光滑如镜,没有任何点缀,唯有刀柄一面刻着一行蝇头小字,不过不是汉字。

  “这是什么文字?”明珩指着那行字问。

  “……”陆放之迟疑了一瞬,“是掖揉的文字。”

  “掖揉?”明珩意外地看了眼陆放之,又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是这把刀的名字——截月。”

  “截月,”明珩抚摸着形似弦月的弯刀赞赏道,“好名字啊,谁取的?”

  “教我武功的人,这把刀也是那个人送给我的。”

  “你师父?”

  “不是,他没有收我为徒,只不过机缘巧合教了我几招。”

  “只是几招就这么厉害,教你武功的人难道是世外高人?”明珩玩笑问。

  陆放之并未回答。

  明珩又问:“教你武功的难道是掖揉人。”

  “……不错。”陆放之说,“我家就在锦县下面的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子,山的另一边就是掖揉,小时候顽皮经常翻过山去草原玩,一次下山的时候摔断腿被一个牧民救了起来,那人会武功就教了我一些身手。”

  “难怪你的武功路数看着和别人的不太一样。”明珩又问,“草原漂亮吗?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草原呢。”

  “漂亮的。”陆放之说,“草原的风景和安陵很不一样,放眼四望的草原雪山。”

  明珩幻想着陆放之描述的那番景象,淡淡一笑:“有机会真想见见。”

  .

  后半夜的时候,擎封睡醒来换班。明珩已经睡下了,陆放之和擎封小声交代了几句就回了自己屋。

  推开门,漆黑的屋子里一个隐约的黑色身影背对着陆放之静坐于桌子旁。陆放之眸光一闪,扭头看了眼不远处抱着剑闭眼入定的擎封,身子一闪进到屋里,反手将门反锁。

  陆放之不敢点灯,在黑夜中单膝下跪行礼,压着声音:“大汗。”

  “起来吧。”背对陆放之而坐的男人缓缓转过身子,黑暗中一道鎏金在陆放之眼前一闪而过。

  陆放之起身,走近,看到那张鎏金溢彩的半脸面具有些惊喜:“大汗,您怎么知道我们在这里?”

  拓跋泓未答,反问:”你们来这里做什么?“

  陆放之犹豫了,并未立即回答。

  拓跋泓便又问:“与掖揉有关?”

  “不是,我们此行与掖揉无关。”

  拓跋泓闻言也便不再多问。

  陆放之右手抚摸着刀柄,神色有些局促。

  “有话要说?”黑暗中,拓跋泓却清楚地感知到了陆放之的情绪。

  “嗯,”陆放之顿了顿,“大汗,前些日子我们在客栈遇见的那位公子……”

  “是我不错,”拓跋泓直认不讳,“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陆放之其实还想问问他为何会跟安陵六皇子如此熟络,但最终还是没问,“没了。大汗来找我可是有事要吩咐我?”

  “你如今是安陵的臣子,我如何能指使你,不过……”拓跋泓话锋一转,“确实要你为我做点事,不过与立场无关,只是出于我私人意愿。”

  陆放之立即表示:“放之这条命是老汗王和大汗给的,为大汗办事,我万死不辞!”

  “不用这么悲壮,不是让你去送命,只是件小事。”拓跋泓,“附耳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