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古代言情>长安醉,乱世皇妃>第一百八十六章 农事为先

  “皇弟治军严谨,这是好事,镇军将军,后将军,你们都好样的,今日朕总算见识到了这新军,皇弟所言不假,治强军方能强大国,来吧,就按军法处置,是朕不对。”

  苻坚一副慷慨的姿态,可这下帐内的人都不敢动了。

  帝王之姿,贵为天子,谁敢打天子,这是对上天不敬,就算治军执法再严苛,所有人都可以受刑,却必须要除过天子一人。

  周朝便有刑不上大夫之言。

  萱城却朗声道,“都还愣着干什么,拖下去,打。”

  “皇叔。”

  “阳平公,依末将看还是算了吧,圣上、、”张蚝先退一步,毕竟身为臣子,自来都没有以臣犯君的道理。

  邓羌此刻不发一言,可他目光如炬,威严之姿毕露。

  其实,军人与君王自来便很难相处,作为君臣之礼,军人一定要服从帝王,可帝王很少有懂得军法的人,帝王的第一要务是治国而非治军,可依靠武力平定天下之时,帝王依靠的人却往往是军人,平定天下之后,军队归大将管理,有些治军严谨的军队,士兵眼中只知将领而不知帝王。

  可前秦建国这么多年了,尤其是到了苻坚这一代上,各项制度都健全了。苻坚是马背上得天下,以儒治理天下,他处处延续的是秦皇汉武之治,所以他精通军队和治国之道,他应当明白军法之重。

  姚苌等人亦跪地请求。

  “既然如此,那苻坚之过便由其子代受吧,来人,将苻晖拖出去,杖责五十军棍。”

  帐外士兵听令即刻进帐将苻晖从地上扶起来。

  苻晖重重的行了一个军礼,“多谢皇叔。”

  苻坚望着他被士兵请出去的背影,叹了一口气。

  萱城愤恨的目光射过来,眼中带刺,苻坚的心揪了一下,尤其是外面响起了那一下一下的杖责声。

  “哎,这事,朕怎么搞的。”苻坚埋怨起自己来。

  “皇兄,臣弟还请做任何事之前不要乱来,先想想后果。”萱城拱手奏请,眼里的意味已经不言而喻了。

  苻坚抚额,他明白了,这人分明是假公济私,他借军法之严苛来变相的惩罚自己方才的不敬。

  “你,你。”苻坚指着他,手臂颤抖。

  萱城还他一个白眼,“活该。”

  其实,哪里还用得着军法处置么?这俩兄弟调情乱搞事情,还牵涉别人进来替罪。

  最可怜的就是这文文弱弱的苻晖,祸从天降!!!

  事后,苻坚去阳平公府中专程看望了苻晖。

  苻坚说,“那日朕本来就是想去看你的,你皇叔设计了我,一场闹剧。”

  苻晖身体疼,五十军棍把他这位状若书生的人打的不轻,可若是普通人五十军棍下来非得伤残,说到底嘴上说治军严苛的那人还是稍微有了些偏爱的,尽管嘴上不依不饶。

  “父皇,皇叔怎会设计您,我看皇叔啊,一心为您。”

  苻晖正经的神态。

  苻坚点了一下他的额头,噙着笑叹息了一声,“说你闷你真的闷啊。”

  苻晖不懂情,所以他无法看清苻坚和萱城之间。

  萱城这个时候从外面走进来,看到他们这一副景象,便说了句,“看你办的好事,这就是你要去看晖儿的,看个大活人不好,硬是要给晖儿挂彩。”

  苻坚顶了一句,“还不是皇弟你不依不饶,连自家人不放过。”

  “皇兄,我不打晖儿,打你呀。”

  苻坚扬声大笑,“皇弟又在口是心非了,你要是舍得打我了,这世界都要停止了。”

  萱城不想理他,对苻晖说,“这几日你别去军营了,我跟邓羌说过了,等你好些了我们再去,我请了朱彤过来给你讲儒学。”

  “啊,朱彤,皇叔,我听过他。”苻晖一副激动的模样。

  “你别急,他明日才过来,我去请了他好几次呢。”

  苻坚道,“皇弟,你这为了晖儿真是什么人都要去拜访了,邓羌就够厉害了,你还请了朱彤来给晖儿教儒学,朕看,要不这样吧,就让朱彤在太学给这几个小子专门讲学吧,也别给晖儿另起小灶了,你就不怕太子他们几个真有意见。”

  萱城思了一会儿,“皇兄说的有道理,那就这样吧,明日让朱彤去太学教学吧,让太子和巨鹿公,河间公都去吧,不过,晖儿要晚些才能过去,你看看,还不是为了你受了那五十军棍,害的我侄儿要卧床几日。”

  “皇弟你不要提这件事了好吧,朕都无脸再说了,你还要揭朕的伤疤。”

  于是,萱城听话的不再提这些溴事了。

  第二日,朱彤在太学讲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皇子课程,以讲授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同时讲授孟子学说,专门教这些皇子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苻坚和萱城亲自去太学旁听,朱彤儒学造诣还是极深的,以往他一直有跟在王勐身后修习儒家学术,他是氐族中最早学儒的几人之一。

  半个月后,苻晖便跟着这几个皇子们一起在太学学习儒学了,可他比太子他们多了一项功课,便是在每日的清晨都要去军中训练剑术和骑射,渐渐的,他的性格开朗了许多,见到谁都会主动搭话了,笑起来却依旧和煦如春风。

  之前萱城提议调回的边境十郡嫡系将领,有五人在长安周边各郡镇守,还有五人在新军营镇守。

  新军将成,苻坚却着手去抓了另外一件大事。

  建元十年春,五月,耕作之际,关中灌溉成了难题。

  四月中旬,凉地曾经发生了一次微小的地震,凉地百姓耕作成了问题,苻坚派国内的农学家到凉地指导民众耕作之事,这才一月之久。

  每年这时便是雨季,可今年雨季迟迟未至,关中百姓的耕作灌溉成了难题,苻坚在朝中询问民生大计。

  有大臣献策,要派兵前往兴修水利。

  “水利农事,理当有地理学家农学家水利专家管制,士兵们能帮助民众播种么?”苻坚驳斥。

  萱城奏道,“那便派国内的水利专家前往关中,帮助百姓修建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耕种为先,不得迟缓。”

  “是这个道理,只是如今国内懂水利排灌工程的人少之有少,若是要培养一个专家,需得几十年的功夫,关中民众疾苦,朕切实体会得到,如何能等。”

  “皇兄,何不贴出告示征调人才,我大秦国内能人异士居多,有些只是碍于朝廷局面不敢出山,司马氏南下之时,多数人不愿意背井离乡都留在了北方,只要皇兄心诚意至,这些人定会出山相助,解我百姓忧苦。”

  “阳平公言之有理啊。”

  “王丞相便是因此才留在了我朝,这北方能人异士多不可数,找几个水利专家不是难事。”

  有人开始小声议论了起来。

  萱城冷眼瞪去。

  王勐之功岂容他人议论,朝议可以畅所欲言,但绝不可以没有原则,王勐是被桓温抛弃之后北上长安,被苻坚的诚意所感动才留在长安的。

  虽说萱城说的不错,许许多多的能人不愿意南下渡江便留在了北方,可如今苻氏执掌江山,不愿意出山效力的人还是不少。

  那些人就算是人才,也是腐儒。

  真正的大儒绝不对因为执掌权柄者的身份而背弃为民众谋福利的信仰。

  圣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的圣人,一定是可以放下一切偏见,不以人种论长短,不以民族设限,只有心里装得下百姓者,才可成为圣人。

  “好,皇弟,那此事你便着手去办吧。”

  苻坚这命令既是下了,萱城当仁不让,他身居丞相之位,为君排忧解难,本是分内之事。

  于是,萱城亲自起草征调书,命人贴遍了长安城内。

  他以儒家先圣入手,侧重儒家之圣本质在为民,只要愿意为国效力者,一切功劳按儒家治国的原则来排名,人有高低贵贱,功有轻重之分,末篇,他还着重论述了儒分两等,大儒和腐儒,大儒者,怀有王者之侠义心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腐儒者,心胸狭窄,眼界低矮,终会被世人遗忘。

  于是,这一批一批的隐藏着的人都个个出来应诏了。

  可现在主动权掌握在了朝廷手中,萱城依旧下令,一一面试。

  此次征召的水利学家农学家和地理学家,虽以儒家学说的名义,可实际上懂这些水利工程的人却是农学家和墨家以及法家之人。

  这样便真正成了诸子百家,人人皆为国效力的景象。

  苻坚最后一轮面试通过的水利学家所剩无多,可那些被淘汰下去的人苻坚也为他们安排了政事,协助面试通过的专家前往关中兴修水利工程,帮助民众完成耕作。

  刚好在霖雨来临之际,关中的排灌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苻坚又命一批水利专家留在关中郑国渠周边,将郑国渠的灌溉工程改善,并试图以关中之水惠顾凉地。

  萱城提议不可,凉地多为干旱,与关中土地不同,两地适宜种的庄稼也不同。

  凉地种茶,适合出口西域诸国,关中适合种粟米,主要运往国内诸郡。

  这事苻坚也就听从了萱城的建议,命人在凉地种植茶叶,这下张天锡的作用出来了,他亲自来了一趟阳平公府,跟萱城讲了以往凉地百姓种植粟米失败的经验。

  萱城说,“凉地干旱,土地多为黄沙之地,种植粟米自然不当,可凉地独有的地理环境却非常适合种茶叶,这样吧,你去一趟凉地,这是你的故地,你熟悉那里的地理环境,我向圣上请命,准许你待在凉地两个月,由你亲身教导民众种茶之术。”

  张天锡不敢推脱。

  他以往是凉地之主,可他是宫廷内院的主,他不懂民间疾苦。

  可有一人却比他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