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穿越重生>八零年代带着全家脱贫>第38章 房间

王云山每个月拿着工资,饭多是在家里吃,在路上的就随便应付一下,再加上每年年底的分红,三年下来,还真的攒了不少钱。

这三年,村子里变化很大,夫妻两个一起去砖厂的人家,也有了家底,翻新了家里的三间上房,一户动,百户动,村子里扬起了翻新房屋的热潮。

在他们家,李芳舒想起母亲前些天过来给他说的,她的哥嫂修了三间房,老人却依旧在自己的老屋,一间新房做粮房一间自己住,一间做大堂,心里有些气,又有种他们果真做的出来的理所当然。

李大哥去了砖厂,李大嫂没去,他们还是村子里早先修砖房的一批:李家本来就家底不浅,那个两口子又是个只进不出的,往往别人过年回娘家,带着大包小包,他们却只是倒一杯白水陪着聊一会天就结束。

她们这些姐妹都是这样,过去的时候抠门到连一口淡茶都没有,可若是什么体面的亲戚来了,尤其是工人干部之多的体面家庭,李家的菜丰盛的厉害。

两位老人没有上桌的可能,尤其是李芳舒她妈,只在厨房忙碌完就被撵去自己屋里待着,待客人走了才收拾残局。

媳妇连打下手的活都不会做,就连小孩要用的小衣服和鞋子,也是李老太太一针一线做出来的。

她不会给李芳舒讲太多,这不是当娘的给女儿稍微透露一下,李芳舒自己有眼睛有耳朵,拼凑出来的真相。李老太太在家真的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偏偏还得不到亲生儿子的一个正眼。

好在这会父亲还在,要是他走了,说不定做的更过分。李芳舒这么想,同时,她之前压在心里的愿望被自己从内心深处重新提出来。

她对丈夫说:“我们要不要修几间屋子?”

他们的渠道更加方便,建材王云山可以自己开车带回来,找村里的小工,大家也不会拒绝,只要想,不出一个月就能修好搬进去。

“我们修一整个院子好不好?”她眼前已经畅想了她哥知道消息的眼红,心里很舒服。

“算了,我们修三间。”王云山说。

“为什么?”她有些不解。

“这些日子,我们厂长被提为公家干部,这砖厂他有转让给我们的意思。”王云山的眼睛折射出明亮的光。

“那他去哪?放着好好的摇钱罐不要。”李芳舒清醒问。’“他要回家了,去南方当干部。”

“而且……我们以后说不准,也能去城里。”王云山心里有这个打算,他在村里砖厂上,从厂长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李芳舒面上带着几分心动。

“前两天二姐来信来告诉我,T城的房价不贵,还在大力招呼干部过去建设呢。”王云山继续说。

“你想当干部?”李芳舒觉得有些不妥,“不合适,我们要当也只能留在老家。”

“我老板都能回家,只要我们干得好,肯定有办法。”他说,大不了就在这里多干几年,把家乡建设的更好了再过去,人更有底气。

“把我们家定在T城怎么样?那里还是你妈的娘家。”他兴致勃勃的对妻子强调,“这样一来,她可以随时过去找她姑姑。”

“这样美好的事,我们能做成吗?”李芳舒心跳跳的飞快。

“可不可以,先干着试试看,到时候,我们也给家里盖两层楼。”

“原来的灶房变成小二楼吗?”王家院子里有个土夯的小厨房,现在是杂物间。

“不是,像城里一样,盖两层砖楼。”王云山摇摇头。

“你又忘了,我们现在满打满算才五口人,要那么多房间干嘛?”李芳舒不喜欢有那么多空着的房间。

“一人一间不就五间了,再有一间做厨房。”他理所当然的说。

“那我们现在住的老房子,怎么办?”李芳舒叹气。

“现在就把那几间最久的,推了盖三间房,我们还住这里。”王云山拿手比划。

“成,那孩子住哪?”小宝大了,得有个地方住。

“孩子,就让她和爷爷一起住,住新房,大哥住剩下的那一间。”他修三间房,留给老人和孩子。

“旁人又该笑话你了。”李芳舒打趣道,大家多数都是给年轻人一间,老人一间,还没有小娃娃住新房的先例。

王云山却说:“没事,他们不懂,情况不一样。”

他和妻子住的房间,比起王老爹和他大哥住的那一间,已经新了十几年了。

就连一脸与有荣焉的王老爹都没有把他是副厂长的消息放出去,村子里知道他参股砖厂的人不多,都以为他只是个小队长,管着那些外乡人,和他们一起运砖赚钱。

这是王云山所没有料想到的,他还没说出口,老爸和妻子就说这事太扎眼,让老板帮忙瞒着。

除了明面上王云山的工资,每年年末,王云山和妻子总是去一趟镇上的银行存钱,有人看见了,也只会以为他们是和自己一样,过来从存折里取钱。谁又知道他们是把今年赚的钱放到存折本里。

随着制度的完善,厂长和王云山也有了默契,一年结一次钱,这小子算账的手艺一流,一个厂里近百号人,账也能给他算的清楚。

无形中,老板也觉得自己更值了,来到外乡赚到钱有了编制不说,还挖掘到一个算账的好手。

王云山上辈子是不是账房先生,可他的三女儿是学会计的,他跟着听了不少,一辈子学到老,活到老。

当时只是村里大队长的他,能够帮人处理不少出门打工,账务不清的事。

三女儿说他是“人老心不死。”

他讲究个不做睁眼瞎,实践出真知,哪怕是别人说的再多也不如自己做的多,因此在学了几个月后,就主动揽下了村里账务的活计。

那时候觉得自己还年轻,多贡献多赚钱就是正理,旁人也乐意他揽这个琐碎活。

大女儿工作的公司他也能帮得上忙,不拘束是什么,当老板的敲电子计算器啪啪啪算完,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他几百个大户都管过来了,这七八十人不就是很简单的事了。

总之王云明面上工资一个月一百五十块,加上杂七杂八的,一个月他们家能赚三百块。

三年时间,让他成了村里唯一一个万元户,尽管这钱很快就被他花出去了。

王老爹都不知道他儿子现在有多少存款,只是眼见着家里的菜越来越好,最初有鸡蛋,和豆腐,慢慢的有了猪肉,最后有了猪排骨,鸡肉,鱼肉,他看着大儿子和孙女啃着排骨笑得甜蜜的样子,咽下了嘴里的质问。

在他看来,这玩意又没多少肉,还和肉价不相上下,吃他干什么?买它干什么?

他心里清楚,拿这事问王云山,注定没有结果。

他默默腹语的这会,王云山注意到他爸一直不动的筷子,给他夹了一筷子鱼腹肉,王喜才的脸色更复杂了。

没错,他们现在每餐已经有了两荤两素的待遇了。

王老爹现在也只有和大女儿有共鸣了,他真想摇醒之前的自己,那些个鸡蛋算什么,和这些比起来那都是小事了。

他真的想不通,小孩子吃的好一点是要长身体,他一个半边身子入黄土的人,还被强制要求,要吃好吃饱,不能拖家里的后腿。

谁能想到,五年前家里的粮食才刚刚够吃的王家,每顿饭只有一个素菜打底的王家。现在肉菜的分量是最多的,而王云安和王小宝这两个人,除了那些特别好吃的肉菜,对于每天端上来的这些鸡鸭鱼肉都只是浅浅尝几口,转战素菜去了。

谁能想到,家里的两个素菜反倒是成了两个人眼里的香饽饽。

只是,他夹起那筷子肉送进嘴里,眯了眯眼,这集市上卖的鱼就是比他们自己捉的新鲜,肉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