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其它小说>罪惘>第16章 嫌疑

  回到办公室,晏钧立刻召开小会议,商讨下一步策略。

  林禾等人看着晏钧的黑色口罩,不禁疑惑,却转眼看到他口罩上方那对严肃的眼眸,便都没问戴口罩的缘由。

  晏钧回来后并没有时间去洗手间检查嘴唇是否还保持着中午烫红的痕迹,此刻并没有贸然摘下口罩。

  待陈韩和林禾简单地汇报完最新进展后,晏钧在白板上用黑色油性笔圈出原有图中的几个关键性人物,转身朝着圆桌:“林禾,你立刻去调查陈德豪喜欢去的地方,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找到死者张浅的眼球。陈韩,你叫几个人继续搜索范岩卧轨案的现场,着重搜寻足迹,然后与陈德豪的鞋印进行比对,一定要找出他杀害范岩的证据。”

  林禾:“晏队,如果范岩真的是自杀呢?费时间去查范岩的案子会不会耽误......”

  “不是自杀。”晏钧沉声否认,“按我说的做,我们只有一下午时间了,要是晚上之前没能给市里个交待,我们的饭碗恐怕就都没了,”他皱着眉,边说边合上油性笔笔盖,“詹若西,你去多找几张张浅生前的照片,最好是她在笑的照片。”

  詹若西一愣,嗡声道:“为什么要在笑的?”

  晏钧不耐烦地用手撑住桌沿:“因为我们必须要击溃陈德豪的心理防线。”他将笔扔在桌上,“一个小时后,带上找好的照片,跟我一道再次提审陈德豪。”

  会议接近尾声,晏钧拿起几页纸,打开会议室的门准备散会,桌边的几人也收拾好资料,准备起身离开会议室。

  晏钧握住门把的右手忽然顿住。

  走在他身后的陈海一个没注意栽到了晏钧背上:“晏队......怎么不走了?”

  晏钧垂眼,重新合上门,眼神扫过后面几人,肃容道:“你们有谁知道讯问室里的桌角是怎么回事?”

  陈韩一头雾水:“什么桌角?”

  “各功能室凸出物体都应做软包装处理,这你们都知道。但我审陈德豪的时候,桌子面向我的一侧角落的软包装脱落了,”晏钧说着,面向陈韩,“你待会去调一下这个月各功能室的监控录像,看那个角落是自身脱落的,还是......有人蓄意为之。”

  倘若是有人刻意为之,那么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如是朝向犯人的桌角因软包装损坏而出现硬棱角,便是为犯人自伤提供了可能性;如是朝向自己这边的桌角出现硬棱角,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软包装或特殊安全处理规范是很基本的安全操作准则,恰好在审问陈德豪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实属太过巧合,难免不让人起疑。

  陈韩应下后,晏钧才点点头出了会议室。

  据温予迟的说法,让犯人心理防线崩溃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巧妙利用现有证据,给对方造成已经掌握了足够证据的意象从而动摇对方;其次,断掉对方后路,使其失去念想而产生绝望心理,达到使其坦白招供的目的。

  晏钧收到了詹若西备好的张浅生前张浅在外旅游在照片,放入案卷袋,与詹若西一同步向审问室。

  路上,晏钧想到桌角包装的缺失,又担忧起上午第一次审问陈德豪之前是否有人完整地带领犯人走完了审问前的流程。依照规定,办案前,犯人必须经过人身安全检查,信息采集,讯问,询问等必要流程,才能带到审讯室候审。

  如果出现漏掉的步骤,结合桌角的安全隐患,难保不出什么岔子。而持续两周的木偶杀人案,现已迫在眉睫,容不得半点差错。

  “上午审问之前,人身安全检查没出什么漏子吧?”

  詹若西跟在晏钧身后,闻言吓得身子一颤:“没、没有,都是秦哥那边的人带的,应该不会出纰漏......”

  晏钧蹙眉看了眼他,又回过头继续朝前走:“你这么紧张干什么?”

  “我、我觉得有点瘆人......”

  “有什么恐怖的?”晏钧几乎是咬着牙说,“从头到尾就不存在木偶杀人,即使陈德豪是在不认为受害者是张浅的意识下行的凶,也无法逃脱制裁。更何况,范岩的案子也是他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设计的。”

  詹若西低着头噤了声。快到审讯室时,他又嚅嗫道:“晏队,温予迟他......完全没嫌疑么?”

  晏钧推开审讯室门的动作一滞,转身道:“你提他做什么?”

  两秒后,晏钧就意识到现在当务之急是审讯房间里的人,便没有再与詹若西深究温予迟的事情,默然走进审讯室。

  简单地信息核对之后,晏钧决定先提范岩的案子,把张浅案放在后面,以让对方放低心理防备:“陈德豪,为什么杀害范岩?”

  心理暗示是审讯时的通用技术之一。直接讯问作案原因,会让嫌疑人潜意识里产生警方已经掌握了可靠证据的担忧与恐惧,从而扰乱嫌疑人原本计划好的应对方式,转而思考如何圆场或者嫁祸。

  陈德豪放在小桌上的手指微微一蜷,后又松开:“我没有杀范岩。”

  “范岩卧轨的那晚,你在哪,在做什么?”晏钧边问便递过去一张白纸和一支笔,“把那晚你在的地方画下来,包括你在做的事。”

  利用人对空间构造能力的局限性,是另一种审讯方法。犯罪嫌疑人往往大多能够面不改色地进行口头撒谎,但当警方要求现场画像时,嫌犯如若想撒谎,则需要构建出一个完全虚拟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嫌犯露出的破绽便会被放大化,从而容易被警方捕捉到作画时的慌张或者画像的漏洞。

  以往有许多案例便是嫌犯因难以做到实化虚假三维空间图而最终做出坦白交待的选择。例如,一名嫌犯在画图时无法做到自圆其说而在最后说出真相;又例如,有名嫌犯画出了看似完整天衣无缝的整张图像,而那张图上竟然出现了违反物理学常识的物体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