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古代言情>夔都>第64章 棠棣

  若说晋王王循不正经的时候,活像个出身高门绮户的纨绔子弟,就如同他的假身份王旬一般无二,那么恰巧与他名讳同音的益王世子王恂,就正应了王安石的那几句诗: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王恂看起来单纯乐天得不像是一位宗室子弟,倒不是说所有亲王世子都应像王缙那般自幼懂得如何筹谋算计、行事步步为营,而是他对于人际与政治的态度表现得实在过于天真。

  单这一点就不符合他从六岁至今的质子经历——自五王之乱后,仁宗建棠棣坊,诸皇子、世子开蒙读书以后,皆开府居住于此,名为增进血脉亲情,实为便于监视,必要时则好就地圈禁。

  诸世子自入京觐见及册封以后,便留京进学,不得返乡探亲,直至藩王薨逝后,于京中走完袭爵的必要流程,才被允许回去奔丧。

  这样一来,世子在京时可作为质子牵制藩王,或借以观察藩地动向,袭爵后则因他们对藩地人情风貌俱不熟悉,治事须仰赖朝廷委派的王府官,更便于朝廷掌控。更有甚者,困于与弟弟们的内耗之中,无心也无力插手朝政或在地方结党。

  世子大多五六岁即与父亲分离,有时生母倒是会抛下一切随其入京,但她们的牺牲与付出也没能挽救居高不下的夭折率。意外死亡后被简单殓葬的案例层出不穷。世子夭折后,新任世子仍需接替前者入住棠棣坊,过完被皇权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一生。这就是老王家制度化的骨肉亲情。

  好在哲宗这辈的益王、襄王世子都是嫡长子,在他们夭折以前,他们的弟弟们倒是可以免于忍受骨肉分离之苦了。

  正因如此,王恂的心性才显得尤为可贵,又尤为引人怀疑。更别说他还是益王烝养母所得的长子。这很难让人正视他的一言一行,总会觉得这般淳质乖顺的表象之下其实包藏祸心。

  崔叙只随堂听了一旬的课,便被王恂非常自来熟地引为好友,还对他交完了底。胡昶是不久前才充任他的侍讲官的,用他的话说,就是命中注定的一见钟情。巧的是,他二人都尚未婚配,更让王恂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因而发起了极为猛烈的追求攻势。

  顺道一提,他扮作小黄门模样混进常春院,也是想向打听貂珰们打听皇帝预备操办的世子选妃一事,毕竟他明年就弱冠了,若有了正妻摆在府中,还怎么好堂而皇之地追求他的老师。

  但在胡昶眼里,这只是不懂事的世子一时兴起罢了。他既不消极回避,也不积极回应,偶尔也借这一话题引导世子认真听讲,把今年的学考顺利通过才是人间正道。

  胡昶并不指望借世子院任教的经历能给自己贴金,更不打算利用宗室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益王在京的影响力实在有限,即便有,也是丑闻缠身的负面影响。

  毕竟他可不愿一辈子做个碌碌无为但富贵平安的王府官,也无意留此退路——皇帝显然并不喜欢这两位便宜叔叔。只要他不把王恂教成五王之乱中其他几位造反的藩王那样就行,教好教坏,其实都能交差。但胡昶又打心眼里不希望自己有一位不学无术的藩王学生,简直败坏了他的名声。

  平心而论,世子为人还是不错的,有时甚至称得上可爱。就是有点可爱过了头,让人觉得头痛,又实在拿他没有办法。

  ----

  益王世子和晋王名讳同音完全是个巧合(。)翻出来用的时候发现很久以前写的设定就是这样。

  不要让楼主寂寞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