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都市情感>偏向雪山行>第8章 有幸做同路人

  首都机场。

  距离徐槐的航班落地时间还有一小时,肖一洋就已经提前在接机口等着了。

  过去的一个月里,他和徐槐没怎么联系过,徐槐在挪威备训十一月底的沸雪世界杯,而他也在北京带刚通过试训期的新队员训练。

  十一月,国内各大雪场陆续开板营业,新一批入队的队员们开始真正上雪,从夏季的旱雪到真雪,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的。这不才上雪没几天,就摔进医院好几个,唯一没进过医院的,好像只有杞无忧了。

  都是群半大孩子,肖一洋作为队伍管理,简直是给他们又当爹又当妈,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今天好不容易腾出空来接徐槐,也是难得休息一次。

  虽然徐槐没有明确点头,但他退役后来中国执教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本来就是半个中国人,很喜欢这里,去年七月过来的那一趟,除了放松心情,其实也有点来考察的意思。

  自国家体育总局公布跨界跨项选材方案以来,外界的质疑声就没断过,徐槐对此也有疑惑,所以就亲自过来看一下这个“异想天开”的选拔到底靠不靠谱。

  当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现在,答案已经很明了。

  去年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进入滑板项目的几个队员出了成绩,在国内外的赛事上均有不错的发挥。

  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一个从未接触过极限运动的人在圈里崭露头角,甚至比一部分有着多年经验的滑手表现得还要出色,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但他们的确做到了,仿佛是奇迹。

  这种奇迹也许是可以复制的,会在单板滑雪项目上再次降临。

  而徐槐一直很相信奇迹。

  肖一洋也深知这一点,他与徐槐认识多年,不敢肯定完全能摸清他的想法,但至少知道,像绝大多数运动员一样,他不会甘心就这样平平淡淡地退役。

  他和徐槐的相识说来也有意思。

  2010年平行大回转世界杯Sucol站,徐槐拿了冠军。

  彼时的单板滑雪圈刚刚开启属于徐槐的时代,击败众多实力老将,连续两个赛季积分排名世界第一,最可怕的是,他才18岁,可以预见他未来将会统治雪坛多年。

  肖一洋也参加了那场比赛。那年他23岁,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比赛,在几十个人里排名倒数第四。

  中国单板滑雪队才立项没几年,起步晚、投入少、技术装备差、经验不足……现在的肖一洋可以找出无数条理由来证明并非全是自己的问题,但那时的他满心只有技不如人的挫败感。

  由于没有出国比赛的经验,他订酒店时,才发现雪场附近的酒店早已经住满了,他只好住在十几公里以外的小旅馆,为了及时赶来参赛,还特地租了辆车。

  可惜比赛最终收获一场空,回程时车还在半路抛锚了。更雪上加霜的是,手机也没电了。

  他停车下来查看情况,对着罢工的破烂车和手机全无办法,最后气得踹了脚轮胎,躁郁地站在瑞士凛冽的寒风里fuck全世界。

  还在发愁,一筹莫展之际,不远处经过他的一辆车又折返过来,朝他按了下喇叭,最后缓缓在他的车旁停下。

  有人下了车,向他走过来。

  “Hey,bro,Are you ok?”

  肖一洋脑子都被冻木了,迟滞地转身看向来人。

  “Do you need help?”那人又问。

  肖一洋一下就认出了他是Ryan,相当有辨识度的一张脸,参加比赛的没人不认识他。

  他知道Ryan是个年轻帅气的挪威男孩,对他的大名如雷贯耳,然而对方却并不认识他。

  Ryan叽里呱啦地对他说了一串话。

  好像说的是日语,大概看肖一洋是亚洲面孔,想当然地把他当成日本人了。

  于是肖一洋哆哆嗦嗦地用英语解释自己是中国人。

  Ryan的蓝眼睛倏然亮了起来,换成中文问道:“你是中国人?”

  神情颇为惊喜。

  肖一洋也挺意外的,他听说过Ryan是华裔,从小在国外长大,所以中文水平可能一般,但没想到他说中文的语音语调都和标准普通话无异。

  “对,我叫肖一洋,也是单板滑手。”和你参加了同一场比赛,但很遗憾没有让你记住我。

  因为Ryan的名字永远在得分表第一页的最上面,自然不会注意到最后一页的那些无名小卒。

  “你也是参赛选手吗?”

  肖一洋点头。

  “真的吗?”Ryan更惊喜了,“这是我第一次在比赛上见到中国人!”

  得知肖一洋的车坏了,Ryan便打电话帮忙叫人来拖车,又开自己的车带他去餐馆吃饭。一路上和他聊了很多,还告诉他自己的中文名叫徐槐。

  “你知道吗,我从十四岁就开始参加国际比赛,这么多年,你是我在比赛里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你很了不起。”徐槐的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真诚与欣赏。知道了他的名次,没有嘲笑,也没有鄙夷。

  又听到肖一洋说自己是一个人来的,没有教练也没有助理陪同。

  “一个人出国参赛真的很厉害啊,我都是和教练一起,没有他真的不行,很多事情都做不来。”

  总之徐槐一路上都在不停地夸他,夸得肖一洋都有点不好意思了,那种沮丧的情绪也渐渐消弭了。

  肖一洋赛前半个月都在国外训练,吃的食物一般都是不合口味的当地餐或速食,但徐槐带他去了一家好吃的中餐馆。

  好久没吃到中餐,一筷子锅包肉下肚,还是东北菜啊,肖一洋吃得几乎要哭了。

  但偏偏徐槐又来了一句:

  “卑尔根雪场有个开了十几年的中餐馆,他们家烤鸭很好吃。如果你以后去挪威比赛或者训练,可以随时联系我。”

  异国他乡,找不到地方住、训练受伤、比赛失利、车子抛锚,这些挫折都只是雪道上小小的石子,最多震下脚,跳过去就好了,没什么的。可听到徐槐说的话的那一刻,酸胀的情绪从心脏倾泻而出,刹那间将他整个人淹没。

  他伸手捂住脸,肩膀微微战栗,开始吧嗒吧嗒地掉眼泪。

  太丢人了,肖一洋想,如果徐槐这个时候安慰他,他可能会很想死。

  但徐槐什么都没有说,把抽纸推到肖一洋手边,然后出去了。

  大概十分钟之后,肖一洋眼泪止住了,整理好情绪,抬头看到窗外,徐槐从对面那家咖啡店里走出来,手捧着两杯热拿铁,回来递给他一杯,告诉他这家店的榛果拿铁还不错。

  确实不错,口感醇香,暖洋洋的温度从嘴里蔓延至五脏六腑。肖一洋后来没再喝过榛果拿铁,但记得这个味道很多年。

  时至今日,同样留存在他记忆深处的,还有十八岁的徐槐。

  那时的他年龄很小,身上仍保留着孩子气与跳脱的一面,但已经有了成年人的稳重和可靠。

  但十八岁的徐槐并非无往而不胜,他也有发挥不好的时候。

  后来两人又在赛场上遇见。那场比赛里徐槐出现失误,在倒数第二个旗门那里摔倒,从原本的第一掉落至第七名,令人惋惜,不过好在没有摔伤。

  赛后,肖一洋在场外找到徐槐。他被很多人簇拥着,教练、师弟师妹,以及关心他的朋友们。

  他看见了人群之外的肖一洋,又露出那种很亮的笑容:“嗨,又见面了,肖一洋,你今天很厉害呀!”他记住了肖一洋的名字,也有在留意他的比赛成绩。

  这次肖一洋排在第四名,离领奖台只有一步之遥,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

  “Ryan,你还好吗?”肖一洋问他。

  “我还好,”徐槐走到他面前,原地跳了下证明自己没事,“你看,这都没摔伤,我也很厉害!”

  “你……”肖一洋觉得徐槐似乎不需要他的安慰。

  “我状态没调整好,下次再努力吧,你也是啊,领奖台上见咯,”徐槐伸出手,笑着和他碰拳,“拜拜!”说着又蹦蹦跳跳地去和别的滑手朋友打招呼了。

  这场比赛之后,没过多久,徐槐就转项去练雪上技巧项目了,有人猜测是不是与这次比赛失误有关。

  肖一洋并不清楚他转项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因为比赛失误。

  在徐槐眼里,得失成败都是有意义的。也许是因为他有了新的追求,要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直到退役,肖一洋都没能拿到过一次金牌,也没有机会在领奖台上与徐槐相遇。他的最好成绩是第二名,在俄罗斯举办的一场小型赛事,参赛的也大多是像他一样叫不出名字的滑手。

  那是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运动员这辈子都没有机会站上这样的赛场,而他已经无限接近过,足够了。

  徐槐参加过两届冬奥会,温哥华和索契,肖一洋在电视里看过直播,也曾亲临过现场,他见证了徐槐最巅峰的时刻,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达到可望不可即的高度。

  然而运动员过了巅峰期,似乎总要走一段下坡路。

  但他清楚,徐槐是不会停下的,他会继续攀登下一座雪山。

  而这一次,肖一洋有幸与他做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