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历史军事>大秦:朕刚一统六国,获得传送门>第270章 世界局势大变,嬴政东出巡游

灯塔国裂开的趋势再一次凸显。

从加州开始,到后面的德州,越来越多的州加入了这一队伍。

世界局势也在剧变。

夏国稳坐钓鱼台,一边在应对剧变带来的各种挑战,一边默默的发展着。

嬴政暂停了灯塔国的搬运行动。

灯塔国还剩下两家军工巨头,剩下的规模一般,搬运的意义不大。

这两家巨头趁灯塔国内部裂开局势,打算狠狠地捞一笔。

的确捞到了不少,越来越多的势力向他们下军火订单。

很明显,这些势力都在屯军火,将来难免会有一战,所以前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灯塔国被自身所累,已经顾不及部署在全球各地基地。

灯塔国就像是一头生病的大象,之前寄生或者被压制着的国家,纷纷开始对灯塔国展开反制行动。

灯塔国一倒,幸存者吃饱。

就看谁能站在最后。

大秦。

整个帝国在嬴政的辛勤耕耘下快速发展。

因为没有外界的压力,嬴政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

而发展民生就是要发展科技,科技的发展,又需要引入新的技术。

随着夏国派人参与研究他搬运过来的其他国家的技术,大秦也从中受益。

在军用科技领域,大秦还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的能力,但已经逐步建立新的认知。

以往大秦人的军事手段,考虑的是有多少人。

而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攒到足够的火力。

穷则精准打击,富则火力覆盖。

在了解科技运用于战场的好处后,大秦人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转变。

从今往后,大秦将在科技领域深耕,研究越来越多的军用科技。

时间的齿轮转动不停,秦元40年飞速流过。

新的一年又到了。

秦元41年。

大秦一片欣欣向荣,民众的幸福指数直线提升。

但对于朝廷官员而言,却不那么轻松。

大秦朝廷官员现在处于一个新架构搭建的过程,很多工作都是陌生的。

特别是最高始皇帝,陛下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完成工作,还要在工作中学习。

按照陛下所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固步自封会走向堕落,而落后的结果,便要挨打。

轻则被批评教育,重则丢掉乌纱帽,然后被其他人顶上来。

有些官员认为始皇帝不会把他们撤掉,因为除了他们,没有人会处理这些工作。

对此,嬴政表示,现在大把的人在下面眼巴巴的望着呢。

你不行?有的是人来干。

如果真的没人会,只需要在第壹大学开设相关专业,或者由嬴政亲自培养。

如此一来,这些官员老实了,认清了现实。

大秦朝廷也越来越卷,就算不想卷,嬴政也会驱使他们去卷。

只有卷起来,才能给大秦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安逸是留给退休的人。

……

“陛下,本次出行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咸阳宫麒麟侧殿,王离向嬴政汇报工作。

今年是秦元41年,嬴政计划东巡。

“好,那就出发。”

嬴政起身,走出宫殿,来到了外面。

参与本次出巡的官员比上次多了一些。

三公大臣,还有一些去年工作绩效突出的官员。

这些官员最受嬴政重视,他们是大秦栋梁。

要他们陪同一次巡游,也是一种工作方式。

了解大秦下方的发展情况,认识到不足之处,扩展视野,才能更好的工作。

至于监国一职,落在了大秦太子扶苏身上。

监国的工作,扶苏早就掌握了,轻车熟路。

东巡车队浩浩荡荡的从咸阳驶出,其规模比上一次更大。

首先是出行工具方面,清一色的军用车。

安保装备,本次比上次携带的更多,上百枚导弹,上千架重武器,警卫队人手一把轻武器,弹药充足。

嬴政还邀请了夏国方面派人参与了本次东巡,算是见证历史,也是作为军事顾问。

这里面的导弹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使用。

本次东巡,主要路线,沿用了夏国历史上的秦始皇路线。

这条路线会经过原六国之地。

夏国历史上的秦始皇东巡时,条件是比较艰苦的。

那个时候乘坐的是马车,而且道路坑洼较多。

至于所谓的‘驰道’,夏国历史上这个时候还在修。

根据记载,夏国历史的秦始皇出巡时,常常是逢大风,遇大水,甚至暴风雨齐至,还有更为危险的六国旧势力的反抗。

而如今,这个时代的秦始皇嬴政,出巡乘坐的是高级豪华军用级房车。

相当于是一个移动的豪华别墅,安全,舒适,不用担心路上的风雨。

至于所谓的原六国旧势力,连拦截嬴政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在队伍的前方,有一支先锋队,直接将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全部清除。

就算有漏网之鱼,还没靠近,在警告无效后,直接开枪打死。

嬴政这一路相当的舒服,甚至有点乏味。

夏国派来的随行人员,倒是感觉新奇满满。

能够参与秦始皇东巡,这对两千多年后的人来说,也就是在网文世界YY一下。

而他们亲身体验,要不是国家要求保密,他们绝对会回去大肆宣扬,说自己曾跟秦始皇东巡过。

不过就算国家不要求保密,他们说出去,应该没什么人相信吧。

东巡的队伍出了函谷关,前往鲁地。

嬴政本次出巡的第一站到了——峄山。

峄山,又名邹峄山,东山。

因山中怪石万垒,络绎如丝而得名。

峄山脚下,鲁地的儒生都来了。

这些儒生都是文化人,嬴政之前有邀请他们到咸阳深造。

结果这些儒生态度高傲,愿意去的少之又少。

对此嬴政也不在乎了,反正机会给了,这些儒生可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么重要的机会,但他们的后人一定会为之惋惜。

嬴政对这些儒生态度一般,说不上热情但也不冷淡,简单的说了几句开场白,便带着众人上山。

这些儒生虽然高傲,但对秦始皇的功绩是认可的。

登上峄山,在经过友好的交流后,众人一致提议,为秦刻碑歌颂,并举行了祭祀的仪式。

嬴政对这些儒生的表现很满意,召来随行的叔孙通,给他下发了新的任务,要求他尽快在鲁地把新儒学派研究基地搭建起来,做好新儒学文化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