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开疆>第67章 留下宋应星和毕懋康

都司衙门门口,宋应星、毕懋康正在等候通报。突然间,一个年轻人如箭般奔跑着来到他们眼前。没等宋应星二人反应过来,那年轻人喘着粗气问道:“二位可是宋应星先生和毕懋康先生?”

“吾等便是,敢问这位后生可是陈总兵的幕僚,我等可否见那陈总兵一面?”毕懋康问道。

陈志远穿着便服,宋应星二人倒是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就是他们要找的陈志远。

陈志远客气地行了个礼回答道:“两位远道而来的贵客,吾陈志远有失远迎,还望见谅。”

“哦,你便是威海守备兼团练总兵陈志远本人?”毕懋康惊讶地问道。

“在下便是陈志远,二位还请移步都司衙门,好让在下尽地主之宜。”陈志远仍然一脸恭敬地邀请毕懋康和宋应星二人。

“失敬、失敬……!”

……。

客套了一番,三人才进入指挥都司会客厅。宋应星、毕懋康二人是明朝有名的科技人才。他们如今不请自来,陈志远无论如何都要想尽法子将他们留下来。

“陈总兵,你驻地一片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定是与你治下出产的雪花盐、肥皂等商品的热销有着必然的联系吧?”毕懋唐开口问道。

“毕老先生果然好眼光,确实如此。城市的繁荣得益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农村粮食的丰收得益于新农具、农药、肥料和种植技术的使用、百姓的安居得益于开明的治理,公正的律法和纪律严明的军队保护。”

“哦,陈总兵的治理理念是工农商一起齐头并进,相辅相成,而不是我朝重农抑工商的治理方式了?”宋应星反问道。

“宋先生,我朝表面是重农抑工商。实则是商人地位上被抑制,但商业活动却是比农业生产要繁荣多了。江南的富足,占我朝财富的六成都不止。而江南之富靠的是盐业、桑蚕、丝绸布匹织造、茶叶的生产贸易、纸张的生产和海上的走私贸易的兴盛,这些行业,无一不以商为主。”陈志远分析道。

“呵呵,二位对政事造诣很深呐。老夫专攻奇淫技巧,对火器、工事求之若渴,今天前来,可是想了解陈总兵的燧发铳、四轮马车等器械制造技巧的。不知二位可转个话题?”毕懋康委婉地问道。

“毕老,学生亦是如此,还望陈总兵赐教!”

“如此,在下就班门弄斧了。这四轮马车,想必二位已有所了解。我朝四轮马车,缺点是转弯不灵活。所以,吾命工匠仿西方四轮马车技巧,前轮做成可左右转动的转向架,所以四轮马车的转向问题解决了。但是,无论我朝马车或是西方马车,在车轴和车轮连接环节,都是车轮直接套在轴上,或固定在抽上。因此,车轮的摩擦力就变大了。从而造成运车下降、车轴和轮子磨损严重。而我威海所造马车,车轮和车轴接合处,先套上一个轴承。如此,不仅运力大增,车轴和车轮也不会因为摩擦力而容易损坏。”陈志远解说道。

“哦,如此神奇?这轴承是何东西,用何原理制作?”毕懋康问道。

“正是,轴承这东西吾可是第一次听说!”宋应星也是惊奇地说道。

陈志远挑起宋应星二人求知渴,随即又道:“二位稍等!”

说完,便吩咐下人去拿轴承和火器过来。自己也回书房拿着一叠图纸和圆规、直尺、碳笔、量角器、游标卡尺出来。

“二位看看,这是我们威海使用的作图工具,圆规、量角器和用来仗量工件尺寸的游标卡尺等工具。”陈志远介绍道。

宋应星二人仔细察看陈志远拿出来的工具,圆规、直尺他们是懂的,不过直尺上面的阿拉伯数字他们没有见过。于是,毕懋康好奇地问道:“咦,这直尺上的符号是什么东西,老夫竟然从未见过。还有这尺,显然和我朝尺子的计量刻度不一致。陈总兵,这个你得给我们介绍介绍!”

“毕老先生,宋先生这直尺的刻度和我朝的直尺都使用十进制。但是,吾的直尺刻度每一刻都要比我朝直尺小。而我朝直尺十刻为一寸,十寸为一尺。不过这把直尺是,一刻为一毫米、十毫米为一厘米、十厘米为一分米,十分米为一米,所以我把这尺叫做米尺。目的是,这把米尺的精度比我朝直尺精度高。这直尺上的符号则是阿拉伯数字,这圆圈是零,往后数字则是对应一到九,如果是十则是一和零组合,如此类推。”陈志远解说了好一会儿。

宋应星二人听陈志远解说了一番,均点头表示已经领会。随即,宋应星又问道:“这量角器、游标卡尺、碳笔又有何作用?”

“量角器、碳笔都是用来绘画机械和零件三视图和分解图的。这碳笔笔芯为硬芯,绘图时比笔精准,量角器是用来测量和绘画角度的,一个圆可分为三百六十度,这量个器是半圆就是可以丈量一百八十度角,每一个刻度表示一度角。有了这些精准的工具,我们就能画出和零件真实结构和模样的图纸。你们再看,这些图纸是滚动轴承的三视图和分解图。滚动轴承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组成。图纸上已经把这三个零件的结构和尺寸标画出来了,工匠们拿到图纸,按照这份比例图的尺寸便可以制造出来。还有,这把游标卡尺,它的结构是主尺、游标副尺、固定螺栓、内测量面、外测量面组成。游击刻度值0.02毫米。测量读数可分为三步:首先根据副尺零线以左的主尺上的最近刻度读出整毫米数;然后根据副尺零线以右与主尺上的刻度对准的刻线数乘上0.02读出小数;将上面整数和小数两部分加起来,即为总尺寸。”陈志远仍然向他们二人详细地解说。

“哦,不错,这游标卡尺可比老尺分规量得准,古语又曰:十分之一寸为分,十分之一分为厘,十分之一厘为毫,末者为毫末,极其细微,不可丈量也。然最精细之量尺,仅可量到分。你这游击卡尺,可量到毫了。真可谓是工之利器,分毫不差。”毕懋康赞赏地道。

“毕老,分规为何物,在下却未见过此物。”陈志远问道。

“分规这种丈量工具,只有工部才有,和你的游标卡尺差不多,但比起游标卡尺,却是相差甚远了。”毕懋康摇摇头道。

此时,士兵们搬来了好几样东西。

“总兵大人,你要的东西搬来了。”

“好,先下去吧!”

陈志远拿起一个轴承套在左手四个手指上,然后右手拨动外圈。

“哗………!”

轻轻一拨,轴承外圈便转动了数十圈才停下来。陈志远一脸自毫地说道:“二位,这就是我们威海生产的轴承。”

接着又介绍了单兵火箭发射弩,便携一式火箭筒、零七式燧发枪、零八一式前装线膛枪、零八二式后装线膛枪和量产不久的双管前装线膛枪,陈志远命名为枪骑兵步枪。

宋应星和毕懋康对陈志远的新式火器是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过毕懋康还是指出了火箭发射弩不是陈志远所创,而是仿制了已故赵士祯的火箭溜。同时毕懋康又拿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仿造赵士祯《武备志》中的“掣电铳”。此铳长约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5个,各长6寸,重约10两,前有圆小嘴,后方有扁方笋,笋中有眼,用捎钉钉住,以防前撞后坐。装药2.5钱,铅弹重2钱。战斗时,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

当天,陈志远邀请宋应星、毕懋康二人留下进行工业研究,并许诺毕懋康、宋应星上任工业研究院院长和副院长职务,每月三百两的高薪。

宋应星、毕懋康同意留下,并向陈志远推荐他们的一些学生和徒弟来威海工作。陈志远求之不得,承诺二人推荐的人才,月薪不低于三十两,并有优先升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