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古代言情>惊孟>第125章 太傅

  宫门外站着一个人,严辞镜连魏成都猜了,就是没猜到是他。

  “毕修撰。”严辞镜朝毕守言作揖。

  毕守言连忙摆手,又对瑞王说:“下官不敢进内廷,多谢瑞王出手相助,帮下官把严大人带出来,要不然可真要耽误事了。”

  瑞王点头:“小事,本王儿时由太傅授学,教导之恩无以为报,帮你也是应该的。”

  两人的对话,严辞镜听得云里雾里,不好插话询问,跟着毕守言送走瑞王后,他才将心中的不解说了出来。

  毕守言入翰林侍学,比严辞镜官位要小,平日没有碰面的机会,两人唯一的交集就是那日宫外聚会,严辞镜不知道毕守言今日之举,是为了什么。

  对此,毕守言温声道:“严大人不必思虑太多,不过是太傅大人看过严大人的述职文书后,有诸多不解,这才让下官来请。”

  “二皇子的随伺说严大人追殿下去了,下官一路找去,被宫后苑的侍卫拦住了,别无他法才求助于瑞王。”

  宫后苑的把守?严辞镜闯进宫后苑时,并没有看见什么侍卫。

  毕守言解释道:“此番也不全怪严大人,听说有女官找了只猫来给皇后逗趣,结果没看住,猫跑了,几个宫女没找着,支开了守门的侍卫去找,这才让严大人误闯。”

  严辞镜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宫中发生的事又不便跟毕守言多说,只道是毕守言来得及时,不然他还在宫后苑中乱撞。

  想起毕守言来找他的原因,严辞镜又问:“述职文书……有何不妥?”

  毕守言闻言一笑:“严大人多虑了,只是太傅大人对严大人文书中所列的几项治水之策很感兴趣,想请严大人前去一叙。”

  严辞镜点点头,看了毕守言一眼。

  同为状元,毕守言比他要知进退得多,姿态端得低,却又不让人轻看了他,如此行事风格跟其父毕知行的教诲分不开。

  不过毕知行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可毕守言却是温润如玉,很是亲和。

  到了文华殿外,严辞镜辞别毕守言时,被他叫住。

  “天冷,严大人膝处的衣物一直湿着易患骨寒。”毕守言从袖中拿出一张干帕子,蹲下来帮严辞镜擦拭。

  “我自己来就好。”严辞镜躲了躲,没躲过,只好由着毕守言帮自己擦袍子上的水渍。

  面见太傅,衣冠不洁,视为不敬,严辞镜感激地看着毕守言,向他伸出一只手,拉他起来。

  毕守言淡笑着,把帕子收进袖中,拉着严辞镜的手站起来。

  严辞镜感觉到他的手被握了一下,随后听毕守言说:“严大人手很冷。”

  “今日多谢。”严辞镜把手收回来,拜别毕守言,独自进了文华殿。

  太监在前面引路,严辞镜默默跟着,被引进一间耳室中。

  殿中人员稀落,还没有到只能在耳室待客的程度,个中深意要见了太傅才知道,严辞镜没有犹豫,推门走了进去。

  室中,毕知行听见声响后立刻抬头,毫不掩饰地打量着严辞镜。

  “太傅大人。”严辞镜行了大礼。

  毕知行端坐着,受了这份叩首知礼,面庞上的沟壑并未消减他的威仪和气势,他没让严辞镜立刻起身,道:“这礼,行得是否憋屈?”

  “太傅大人救命之恩,下官无以为报。”严辞镜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时,多亏毕知行在朝中以退为进,才让他有脱身的机会。

  毕知行不为所动:“你要谢的,另有其人。”

  严辞镜知道是语方知请毕知行出马的,但他们之间是怎么认识的,严辞镜不知道,也不敢跟毕知行打探。

  今日毕知行叫严辞镜来,并不是为了掰扯旧事,他让严辞镜坐下,挪了簿文书过去。

  “严大人看看这个,就明白今日为何让你叩首了。”

  严辞镜看着橙黄封底的薄子,颇为眼熟,翻开一看,熟悉的字迹让他后背发麻,他看着文书上被涂抹掉的大片痕迹,哑口无言。

  终于明白为何毕知行这么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会越过文华殿里的众人,独独让毕守言去唤他,也明白为何见他是在掩人耳目的耳室了。

  “太傅大人,下官……”

  “严大人,你这文书一旦被有心人拿捏,就是诛九族的大罪,你这文书中写了什么?修渠治水的策略参考前人,前人是谁?参考了多少?了解了多少?年轻的同僚不知道,文华殿中的老狐狸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严大人,江陵是个非常敏感的地方。”

  “有关前人的事,提都不能提,明白吗?”

  严辞镜捏着文书,道:“是下官的疏忽。”

  毕知行叹了口气,道:“述职文书要上达天听,必须经过翰林院审核,吏部年终考核也要看述职文书,你有几条命能丢?”

  之前的话算是严厉的批评,现在毕知行说的,更像是长辈对后辈的无奈叮嘱。

  严辞镜看着被销毁的文书,沉默不语。

  文书早就被截下来了,那么之后皇上看到的文书……

  “是我叫人重新写了一则,抹去有关前人的字眼,将江陵治水抗灾的功劳,全都算在你一个人的头上,自吹自擂好过招人怀疑。”

  在毕知行面前,严辞镜觉得自己似乎是透明的,他并没有说什么,只不过呈上了述职文书,毕知行就知道了他所有的心思和行动。

  他不是不谨慎的人,他想以江陵治水之功,试探皇上对旧臣的态度。可当日面圣时,皇上根本没提他文书中的治水之策,更别说什么旧臣了,他以为是皇上没注意,原来文书早就被换了。

  毕知行道:“为官最忌急躁,成事唯恐冒进,你带上文书走吧,下回再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我绝不会再出手。”

  毕知行的话不可谓不严厉,可一旦联想到可能会发生的事,严辞镜觉得毕知行让自己在雪中再跪上一两个时辰,他也不敢喊冤。

  他心有余悸,但却不能不迎难而上,道:“下官受教,今后定会谨言慎行,小心行事。”

  毕知行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出来,叨叨半天还是不收手,真是倔强。

  语方知不放弃是因为杀父杀母之仇,严辞镜这般又是为什么?毕知行问他:“你为何要执迷不悟?”

  严辞镜不敢隐瞒毕知行,道:

  “收留养育之恩,没齿难忘。”

  作者有话说:

  小严在宫中受了委屈,下章就让小语哄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