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古代言情>夔都>第119章 鹤庆侯

  第一任鹤庆侯崔维的人生经历简单而又不失精彩。

  军户出身,族中子弟多有功勋。但那时已是歌舞升平的英宗朝,武官进封的频次早已不及太祖初年。他成年后以副千户嗣父职,初出茅庐,便恰好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一股东风——福王征云南。

  云南原本在太祖统一中原后便归顺我朝,然而由于当地土司之间恩怨纠葛繁杂,时有战事,不曾建立过有效的夔朝官方机构进行治理。少民多,中原人少,交流亦多受山川形胜阻塞,俨然是国中之国。

  故而趁土司内部相互攻伐之时,英宗决定,由福王挂帅领兵,秦王、楚王、蜀王等藩王率亲卫前往平乱。

  崔维便是在这场远征中受到了命运的眷顾,火线提拔数级,与当时还是楚王世子的仁宗王衍、还是东安王的伊王王衢并肩作战,接连攻取了曲靖、鹤庆、丽江等地,剿寨无数。

  按理说,叙功本可封侯,然而这场浩大战役的幕后推动者却在这时浮出了水面——福王之母翁贵妃。

  那时正是长安二十二年,若从后来人的视角看,便会清晰地发现,英宗为何要在此时不惜下血本,也要远征云南。

  就在这一年,福王依靠平定云南的不世之功攫取了大量的军事声望与政治资本,足以威胁到多年来兢兢业业,从不出错却也无寸功在身的太子。

  而身为太祖之后的秦王、文宗之后的楚王,以及除太子以外,英宗最为年长的儿子蜀王,他们的功勋与光芒皆被有心掩盖,朝野上下,只知福王威名。

  原本风头最劲又靠近云南的蜀王更是惨遭卸磨杀驴,在那之后便被英宗夺去了亲卫部队的指挥权,美其名曰调往云南镇守,实际上已不受他本人节制,亲卫军已然有名无实。其他人更不指望什么褒奖,灰溜溜地班师回府。

  自己的顶头上司都没有半分封赏,心高气傲的崔维申诉无门,竟拒绝领封,回去继续做他的副千户去了。

  再过一年,在废太子的阴云笼布之中,身为嫡长子的太子王灵郁郁病逝。议立皇太孙与议立继后的声音开始在朝廷上正面交锋。

  国朝当时并无立皇太孙的先例,也没有立继后追认嫡子的先例,两种方案的支持者因此吵了个头破血流,也没有任何结果。

  而此时,距离之后爆发的五王之乱仅有短短三年。

  长安二十六年,英宗溘然长逝,传说死于马上风。一代雄主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给大夔留下的是一个盛世的背影,和一触即燃的火药桶。

  由于给英宗进献美人的大小翁氏被当场扣押,内廷无人主持大局,各地藩王几乎是以驿传的极限速度获知此信。

  太祖之后的秦王、燕王,文宗之后的辽王,英宗之后的唐王、福王均宣称自己是合法的继承人,纷纷起兵,入京抢夺皇位。

  秦王、燕王认为,太祖以后,是嫡出的文宗、英宗兄终弟及,理应延续到庶出的第三子秦王、第八子燕王之后,且他们的生母还是地位仅次于孝慈皇后,出身开国四公爵之一济国公府的敬贞皇贵妃康虹与。

  他们认为,只因太祖感念钱皇后的知遇之恩,一生只愿与一后合陵,才没有册立继后,不然他们也会是名正言顺的嫡子。

  不过济国公府并未明确对他们争取嗣位的行动表示支持,他们的姻亲颖国公府与永城侯府等开国勋贵也暂时保持了中立与克制。

  至于第四子晋王,一则生母为前朝皇妃,血统遭人诟病,二则早在太祖朝便被逐步夺去亲卫与治权,成了闲王,只好作壁上观,寻求自保。第十二子齐王也差不多,生母是前朝公主,一直躺平,感觉良好。

  第十五子谷王便有些离奇,传闻他们也打算起兵一搏,可后来全家都死于一场离奇的大火。

  再是文宗第六子辽王,理由很简单,不认可英宗兄终弟及,认为帝系还是应该回到文宗这一脉。但他的心态属于搏一搏的类型,毕竟辽王生母是朝鲜公主,但凡沾上一点外族血统,事情就不好办了,反正按老夫子们坐下来论道辩礼的常规渠道是铁定做不成皇帝了,不如趁乱一试,胜者为王。

  英宗第六子唐王更不必说,唯一比他大的没兵,有兵的福王没他大。福王更是终于熬死了太子、英宗,母亲还扣在别人手上,怎会善罢甘休,放弃多年的筹谋。

  于是,五王之乱的嘉宾就这么凑齐了。

  在他们打作一团的时候,崔维偷偷跑到了楚王的地盘,纳了投名状,表示愿意为当时已经是楚王的仁宗鞍前马后,就这样,他乘上了人生的第二股东风,在九死一生的五王之乱中押对了宝。

  后来,还是楚王的仁宗在公侯世族、黎庶百姓都厌弃了夺位之争的时候,被以颖国公为首的军功贵族迎入夔都,登临大宝。依靠着自己胞弟这位天才将领,秋风扫落叶般地平定了乱局。

  崔维也凭借从龙之功获封鹤庆侯,补上了早年的遗憾。但连年征战带来的伤病也带来了他人生最后一股东风。

  ——摧枯拉朽的东风。

  崔叙后来托人查找与他有关的野史稗说时还发现一则议论笔记,头头是道地分析说,若鹤庆侯不死,仁宗与伊王便不至于兄弟离心,若伊王不曾之藩,仁宗便不会英年早逝,膝下不会没有一儿半女(显然作者到这里已经兴奋到忘记了仁宗的独女,不过确有传闻其非仁宗血脉),孝安皇后也不会独自一人苦苦支撑数十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于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记作者在后附上了一则小故事,还给他们每个人圆了个完满的结局:

  仁宗与孝安皇后生育两子两女。

  伊王留京,至鹤庆侯病愈以后,改封宁王,建国大宁卫,保有王府亲卫,世镇边关。

  崔叙看到最后,面上、耳后都有些烧红,这不就是拿他们这些历史原型,写情节大改的演义故事来满足一己私欲么。还别说,写得挺好看的,就是仁宗、伊王与鹤庆侯三人的关系实在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不等崔叙想透,皇爷已经蹑手蹑脚地走到他身后,一把夺过了他手中的书,翻看两页,便倒扣在了中人脸上,摸着他肩头道:“这本呀,这本不是我看过的那本吗?”

  “皇爷怎么还看这种书?”崔叙嗔道。

  王缙反问:“这种书?这种书怎么了?不是很有趣味么?”

  说罢,同儿时一般,嬉笑着挠中人的痒痒,可惜他俩都只有一只手便于活动,皇帝的左手对上中人的右手,终是落了下风,几个回合下来便被崔叙擒住了。

  “你觉着他们仨这结局圆满么?”呼吸纠缠在一起时,王缙问他。

  崔叙并未多想,反问道:“不圆满么?”

  王缙神情一滞,叹了口气,只说:“可能就是太过圆满了吧。”又问:“若你是仁宗,会选择谁?”

  “谁?”崔叙也被问得一愣,明白过来以后即答,“选孝安皇后啊,不然还能选谁?”

  见皇爷不应,崔叙嗫嚅着,小声承认自己在这个传说中的三角恋中站了伊王和鹤庆侯,与笔记作者保持一致。

  “皇爷会怎么选呢?”崔叙好奇。

  “我不会选择做仁宗。”王缙答道,接着身体力行地将这一话题翻篇。

  ----

  过渡和老老老一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