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小说>古代言情>夔都>第273章 恩典

  十五日,锦衣卫指挥使郭弘安平安返京,当天将案卷移送宗人府。不巧的是,遥领宗人令的齐王王峎因病未能成行,并在五日之前逝于开平,袭封爵位的齐王世子王琥还在丧期之中,暂时无法出任。一时之间,宗室之中无人愿意接过这块烫手山芋,而领左右宗正、左右宗人的勋戚大臣们也纷纷称病避事。

  于是,鹤庆侯就在这日傍晚见到了登门拜访的代王。

  崔叙面前的炕几上摆满了来自祥宁坊的各色糕果,都是皇帝打着杨婕妤与鹤庆侯的旗号从杨府讨来的。唯余一处空当安置着一尊红釉春瓶。他手持一柄铰刀,静静地偏着头修剪插花,见到宫人打帘迎入步履匆匆的代王后,才正过身招呼道:“你来了。”

  并不惊讶,似乎早有预料。

  “许久未见,我怎么觉得侯爷对在下冷淡不少。”王恂一贯客随主便,在崔叙面前向来不拘什么礼法,进屋后三两步登上坐榻,横过身歇卧在引枕上,一手支颐,大大剌剌地冲人一扬下巴,见他神色依旧冷淡,转而长吁短叹道,“如今想见侯爷一面,是越来越难了。”

  崔叙的目光已然收回在插花的枝叶上,听王恂诉了一阵委屈,才舍得暂时停下铰刀,不解地问道:“你答应下来了?皇爷又同你做了什么交易?”

  王恂先是一愣,而后哈哈大笑道:“我与堂兄是一条心,哪用得着什么交易,非要这么说的话,那就是换得今日见你一面。”言罢撑起身来,凝看着崔叙微垂的双目,凑趣道:“我这么懂得为君分忧,明礼可还满意?”

  崔叙放下铰刀,认真注神地侍弄着花枝,精心排布着叶片间的姿态与疏密,心中既为蜀王一案有了着落而舒怀,又为代王再度涉险而隐隐歉疚——他总是习惯站在皇帝一方思考更多。但面上仍装出嬉笑戏谑的神情,没好气地睇他一眼:“少说这些腻歪话,仔细我托人告诉给你先生知道。”

  “啧,我同疏云之间……”王恂教人拿捏住了七寸,话头一时梗住。

  “停!”崔叙将花觚归置好,打断王恂的话头,“我对你们的事不感兴趣,往后也只想本本分分地跟在皇爷身边,若还想有什么牵扯,须先得了皇爷的首肯……就和上次一样。”

  “明礼……”王恂巴望着他,无措道,“你当真要这般无情,连朋友也做不成了么?”

  过去桩桩件件,哪一样是朋友间应当做的?不过崔叙不想再计较那些。

  “只是朋友的话,倒也做得。”崔叙取帕揩了揩手指,为自己捻了块果干含在口中细嚼慢咽,漫不经心道,“你既有心辅翊皇爷,于公于私我都会感激你的,待蜀王自戕案尘埃落定,我便央求皇爷放我出去几日,去丹枫楼给你治上一桌席,再召几位倌儿佐酒,办得热热闹闹的。你看如何?”

  王恂听来十分不是滋味,肃然问道:“明礼,你当真愿意一辈子守在这间屋子里吗?”

  崔叙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皇爷不过是收回原先的恩典而已,我在御前侍奉是理所应当……不,这也是一桩恩典。”又自嘲道:“哪日我失了宠,贬去外头的衙门当差,每逢休沐倒能出宫走走,若是贬去地方供职,再想见殿下一面便更难了。”

  王恂当下也不奢求崔叙完全摒弃脑中那些“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的思想枷锁,至少他不再妄想与皇帝厮守终身,日后还能徐徐图之,便点头道:“那就说好,等案子办结,你要在丹枫楼大摆筵席给我庆功,届时……”

  话音未落,一位奉茶宫人打帘入内。王恂下意识止住后话,屏息凝神地盯着她将两盏茶盅摆到略显拥挤的果碟之间,直等她默不作声地退出屋外才放松下来。

  崔叙的心思本不在此处,但见代王如此反应,不由揶揄道:“殿下不必担心,你在此地说的话、做的事,皇爷该知晓的自会知晓。”不该知晓的,崔叙便会替他瞒下,他们君臣二人都是装糊涂的高手。就像上次传信一事,他们都默契地没有再提起过。

  王恂未说什么,举起茶盏碰了碰崔叙手边那杯,顾自饮下,酝酿片刻后又叙回前话:“说是给我庆功,郭弘安会不会也在受邀之列?若论功劳,他当数头一位。”

  如今的崔叙对这个名字的反应已然十分平淡,无可无不可地回道:“你那些办案的同僚若想列席,我也会一视同仁地邀请,总之就是想找个由头好好热闹一回,也没什么特别的规矩。”

  王恂将崔叙的反应尽纳眼底,笑谑道:“明礼好长进,怪不得能骗过堂兄呢。”

  崔叙掩袖饮下一口茶,品味茶香之余,自然而然地回忆起与郭弘安相处的几瞬片段,如走马灯般,终归于七夕那晚的惊鸿一面,继而了却前尘般淡淡一笑:“我同他不过是一段露水姻缘罢了。”

  “那我同明礼呢?”王恂兴起问道。

  崔叙随口一说:“坑蒙拐骗?”

  王恂老大不乐意地抄着手,不倒翁似的偏来偏去,将引枕靠得东倒西歪,却也说不出半句反驳的话。细究起来,这四个字竟也字字对应,概括得精当切中。

  过了半晌,他的目光才气鼓鼓地从窗外的月台移回屋中,撒落在罗汉榻边随手放着的几册题本上。

  拾来扫眼一看,竟都是与宗室有关的奏疏。

  第一篇是伊府长史所奏,讲的是伊王思与洛阳王沈之间的事。他们二人是亲父子,洛阳王是庶出,而伊王唯一的嫡子世子渡留居京中。与其他宗室家庭截然不同的是,伊王对在身边侍奉的小儿子态度冷淡,反而对七八岁便分别至今的长子喜爱有加。

  此番即是因洛阳王生母乃伊王旧年私纳,遭人揭发以后,伊王屡次以上表请求朝廷革去幼子郡王冠带爵禄相威胁,与洛阳王矛盾不断激化,险致父子相殴。王府官屡谏不听,反而受二人责骂,索性上疏自辩。

  这一件与蜀王自戕案类似,对于朝廷查革宗室私婚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前者未能有所突破,那么一旦说动伊王真的上表自请革去王爵,便能以此为例,推行四方,逼迫各地亲王、郡王效仿前者,自请革去私婚生子的冠带爵禄。

  *情节参考自《明实录》

  ----

  今天星期三,明天星期四,后天星期五!

  慢悠悠地走一点点剧情。